家庭教育的“百科全書”來了!
上海的家庭教育,一直走在全國前列。而上海的家庭教育,“上海開放大學”是一張閃亮的名片。這所融學歷和非學歷教育、社區教育為一體的新型大學,正在成為家庭教育的“領頭羊”。
今天,我要向廣大家長朋友、家庭教育同仁,欣喜地推薦開大的《家庭教育》一書。
這本425頁的厚重著作,正如副題所展示的,本書將帶讀者鳥瞰家庭教育的“發展歷程”,梳理家庭教育的“理論研究”,還有細致具體的家教“指導服務”,可謂當代家庭教育的“百科全書”。
本書的領銜作者,是開大副校長、上海市終身教育研究會會長王伯軍老師。
王伯軍老師是上海教育界的跨界型人物,在干部培訓、人才培養、終身學習方面著作等身。2013年起擔任上海開放大學領導職務,他分管過社區教育,并一直分管非學歷培訓。十年來,一直深耕在包括家庭教育在內的市民終身教育的“田野”里。
2020年1月21日,在上海市委、市政府的領導下,在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的指導下,上海開放大學成立“上海家長學校”,開“高校引領家庭教育”的風氣之先。
很榮幸,我也是“上海家長學校”的一名特邀培訓講師。兩年來,我陸續為上海的家長、老師、社區社工等,開設了幾十場線下、線上的培訓、講座和工作坊。我和其他講師一起,傳播開大家長學校的家庭教育理念:“家長好好學習,孩子天天向上”,踐行“服務家校共育,引導終身學習,提升養育水平”的崇高使命。
家庭教育的書籍汗牛充棟,但作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和實踐者,我和同仁們,一直期盼著有一本家庭教育的“百科全書”,隨查隨用,常讀常新。
可以說,這本裝幀精美、飽含心血的《家庭教育》,就是我們期盼已久的“枕邊書”。她也是每一位家長和老師、社區工作者,所有對家庭教育有興趣的人們,都值得一讀的好書。
本書結構嚴謹、內容權威、涉獵廣泛。共分3大篇,14章。全書覆蓋家庭教育有關的方方面面,有理論也有方法,有面上提綱挈領的敘述,也有點上生動活潑的案例,配以圖表、數據,讓理論更直觀,方法更明了。
我忍不住在這里管窺一斑,以饗讀者。
在《我國家庭教育發展歷程》篇章里,我們可以了解祖先的智慧、中外家庭教育的發展歷程。
孔子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、反對過度體罰、重視居住環境的選擇等,提出“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”“小則待,大杖則逃”“里仁為美”的著名觀點。曾子是孔子的高足,《大戴禮記》中記載了曾子的家庭教育思想,提出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不宜顯露、保護子女的自尊心、為子女創造良好的環境等理論。
追古思今,我國的家庭教育,如今已是國家引領、全民重視、各方參與的良好局面。
《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,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明確提出,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。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》也強調,加強對家長的教育指導服務,構建學校和各級黨政機關、社會團體、企事業單位及街道、社會、鎮村、家庭協同育人格局,推進共同育人,進一步明確了家庭教育服務指導體系的育人目標。
這些信息,對從事家庭教育工作的同仁們,無疑是振奮人心、鼓舞士氣的。
在《家庭教育理論研究》篇里,展示了現代家庭教育的理念、目的和功能,基本要素和家校、社會的聯動。可貴的是,作者始終把理論落到當下的現實。例如,作者指出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承擔的角色,這是對當下部分家庭“喪偶式育兒”的有力呼吁和支持。
年輕的爸爸不能以生活和工作為由,把養育孩子的責任全拋給妻子,而應該與妻子一起共同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,這不僅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人格,促進孩子社會化發展,而且還會大大緩解妻子的壓力和減輕妻子的負擔,有利于增進夫妻感情,豐富夫妻生活,促進家庭的幸福和穩定。
再如,作者還論述了當下越來越受家長重視的“三生教育”(生命、生存和生活教育)。
家庭中的“三生教育”可以歸屬為生活教育,強調在家庭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響,它可以包括生命教育、生活習慣、生活能力、生存能力、勞動教育、體育、美育等各個方面的教育。
在當下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,自殘自殺時有發生的背景下,作者在“生命教育”中,特地指出了“死亡教育”的重要性,振聾發聵。
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:“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,只有正確認識了死亡,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,更加尊重生命、熱愛生活。”
《死亡教育》一書的作者鄒余華教授曾說過這樣一段話:“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,并不代表他們懂得生死。孩子們通過不正當的渠道在潛意識里獲得的對死亡的認知,注定是不全面的、偏激的,甚至是畸形的。”
在家庭、學校、社區聯動方面,本書也提供了很多國內外的理論和做法,對當下的家校合作、“家校社共同育人”,有很強的指導意義。作者還預見——
家校社合作是教育發展的必然,是促進學生、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必要舉措,在后現代社會,你只有把各種力量結合起來,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。對任何一個單獨群體來說(例如教師),這一任務均過于復雜。
只有社會廣泛認識到家校社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才能形成積極的家、校、社合作氛圍,推動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活動的開展。
最后,我再次強調一下本書的實用性。
本書用近一半的篇幅,提供家庭教育服務指導。時間跨度,從新婚、孕期,一直到孩子18歲,分為5個階段。每個階段,都有孩子身心發展特點、家庭發展階段和任務、家庭教育指導內容,還細化到諸多接地氣、有鮮明時代感的“專題”和“典型問題”。
例如:進行適合嬰幼兒的“早期閱讀”;二孩出生后,要更加關注大孩子的心理感受;父母要重視校園霸凌問題;離異和重組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導,等等。
每個章節,都有對典型問題的解答,試舉一例:
孩子上小學了,上課各方面都挺好,但就是丟三落四,不是今天橡皮沒了,就是明天鉛筆找不到了。怎么辦?作者分析了這一普遍現象背后的四種原因,并給出幾點建議: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;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;培養孩子的責任心;訓練孩子的記憶能力;讓孩子為丟三落四吃點苦頭;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。
短短一個場景,作者根據多年積累的案例,分類歸因,讓讀者有了更多視角去辨析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,從而更有的放矢地投入家庭教育。
所以說,本書是實實在在一本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“指南書”。
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。
為了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,為了每個家庭的幸福美滿。我真誠地希望,《家庭教育》一書成為千家萬戶書架上、心靈中的一盞明燈。
(葉如風系當當網第七屆影響力作家,中國心理學會APPC少兒心理咨詢師,家庭教育指導師,青少年社會情商教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