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年那個因《赤兔之死》被211破格錄取的
誰能想到,寫下滿分作文的蔣昕捷會是一名理科生,還是物理課代表。
你更想不到,蔣昕捷并不是什么少年天才。
當年他的高考成績并不理想,連江蘇省理科一本的最低省控線都沒有達到。
但《赤兔之死》的爆紅,絕非偶然。
理科出身的蔣昕捷,從小就熱愛古典文學。
剛上小學就捧著《三國演義》的原文來讀,讀到有意思的片段,還會自覺將其背誦下來。
等到上了初中,像《水滸傳》108將的綽號、座次,《隋唐演義》十三條好漢,甚至連他們擅長的兵器都能了然于心、倒背如流。
印象最深的一次,他問同學知不知道《西游記》中玉皇大帝的全名是什么。
沒有一個同學能答出來,蔣昕捷哈哈笑了兩聲說:
“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!”
這么長的名字,蔣昕捷背了兩遍就記住了。
他說:“因為喜歡,這種背誦是不費腦子的,比背單詞要容易得多。”
讀名著不但能夠開闊人的視野,還能提高寫作水平。
盡管后來學了理科,蔣昕捷也沒有丟下這個愛好。
只要一有時間,他就會去書店走一走,淘一些好書。
看似不起眼的興趣愛好,當你堅持下去的時候,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。
02.
想學文科
蔣昕捷報的是南京師范大學計算機系。
南師大本著愛才之心,破格將他錄取。
也就是這一刻,蔣昕捷突然找到了最真實的自己。
他們那個年代有一個誤區,很多人都認為只有學習不好的人才會去學文科。
當時蔣昕捷覺得自己還行,就報了理科。
直到寫下這篇作文,他才意識自己更擅長的是文史哲。
所以當南師大問他要不要轉專業的時候,蔣昕捷點點頭說:我想學文科。
就這樣,他棄理從文,轉讀廣播電視新聞。
蔣昕捷剛入學的時候,感覺自己就像是哈利波特。
無數雙眼睛盯著他,想看看他究竟有什么能耐。
同學們都覺得他應該走韓寒、郭敬明那樣的路線,成為一個青年作家。
結果令人大失所望。
蔣昕捷跟普通的大學生沒有什么不同,按時上課,定期去圖書館補充知識,偶爾還會跟室友一起出去玩樂。
很多人嘲諷他是失敗者:“高考作文滿分有什么了不起啊?還不是跟我們一個樣。”
對于學校和外界傳來的風言風語,蔣昕捷不以為意。
他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知,從不因別人的贊美和批評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奏。
“我本來就不是什么天才啊,我很挫的。
除了寫了一篇爆文,沒什么突出的地方。”
與其說《赤兔之死》給他帶來的是無限榮譽,倒不如說是讓他找到了自我。
他沉下心來,認真求學,期待畢業后能夠在擅長的領域上發光發熱。
03.
當我們再次聽到蔣昕捷這個名字的時候,已經是2010年。
彼時的他,已經是《中國青年報》的記者。
他發表了一篇名為《圍剿地溝油》的文章,再次轟動全國。
這也是當時國內第一篇針對“地溝油”的報道,文章詳細描述了地溝油的來歷,如何出現在餐桌上的,以及食用地溝油對人的危害。
他無不諷刺地說:
“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,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地方。
他們每天從那里撈取大量暗淡渾濁、略呈紅色的膏狀物,僅僅經過一夜的過濾、加熱、沉淀、分離,就能讓這些散發著惡臭的垃圾變身為清亮的“食用油”,最終通過低價銷售,重返人們的餐桌。”
文中,他還引用了專家何東平爆料的一組數據:
“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~300萬噸。
而中國人一年的動、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。也就是說,按照比例,你吃10頓飯,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。”
此文一出,引起軒然大波。
有意思的是,《圍剿地溝油》發布的第二天,何東平教授召開新聞發布會,矢口否認了自己說過的數據。
這一舉動,讓蔣昕捷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。
眾人紛紛指責他“炒作”、“博眼球”,好似有一雙無形的大手在遏制蔣昕捷,讓他放棄報道。
只是這些人似乎忘了,這個名叫蔣昕捷的記者,曾經在《赤兔之死》中引用了一句話:
“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,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。”
這樣一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人,怎么可能如此輕易屈服。
沒過多久,一篇名為《是什么讓揭開地溝油“蓋子”的教授改口》的文章徹底擊碎了一些人的幻想。
蔣昕捷不但沒有屈服,還對此事件進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分析。
“你們看看吧,在西安,正在熬煉廢棄油的連鎖火鍋店被突擊檢查的藥監部門現場查獲;
在濟南,電視臺記者跟拍到不法商販打撈地溝油的畫面;在深圳,荔枝林里隱匿的無證養豬場還在偷煉販賣潲水油;
在武漢,地溝油的回收和販賣已形成一條完備的產業鏈,大酒店每年以數萬元出賣收購權…
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實難道還不夠有力,還需要在那個冰冷的數字上糾纏嗎?”
同一天,央視《新聞1+1》播出專題節目《地溝油:依然在“地下”?》。
報道中,大力贊揚了蔣昕捷的求實精神,稱這才是一個優秀記者該具備的素質。
有人感嘆:
“這是我見過的最有出息,最有社會責任感的高考滿分作文獲得者。”
那些年讀過的經典好書,終是留下了痕跡,成了身體的一部分。
這似乎更印證了蔣昕捷在高考那年寫下的一句話:
“鳥隨鸞鳳飛騰遠,人伴賢良品自高。”
04.
如今,距離《赤兔之死》問世,已經過去了多年。
蔣昕捷每每回想起高考,都覺得還像是做夢一樣。
“平行宇宙里一定存在另一個我。
因為試卷上沒有畫一匹馬,沒有提到赤兔,沒有寫出滿分作文,沒有被破格錄取。
他現在干什么呢?是一個蹩腳的程序員,還是在中關村賣電腦?
我只能確定,他是IT界里最酷愛古典文學的人之一。
以我對他的了解,他應該過得也挺好。”
像蔣昕捷這樣滿腹才華,對自己有著清晰認知的人,無論身在什么領域,都能夠發光發熱,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。
2016年,在媒體行業工作多年的他轉型進入了阿里巴巴,擔任天貓的公關總監。
沒過兩年,又成了雙十一發言人。
后來出現在鏡頭前時,他又多了銀泰商業助理總裁的頭銜。
2020年,蔣昕捷在電商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。
他思路清晰,講話富有條理,得到大眾的一致認可。
演講結束,掌聲不絕于耳。
原來,優秀的人無論到了哪里都會發光。
但這一切的前提是,要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、做事必成的決心,不驕不躁的心態。
當然,如果能再加一點興趣就更好了。
興趣是學習和創造的關鍵。
正如孔子所說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”
興趣就像是船帆,能夠載我們駛向探索的港灣。
在我看來,興趣從來就不是功利的,它不會為成功而存在,只會為懂它的人而存在,這個過程一定是愉悅而又充實的。
最后,送給大家一首詩:
理想是石,敲出星星之火;
理想是火,點燃希望的燈;
理想是燈,照亮前行的路;
理想是路,引我們走向光明。
…
路上春色正好,朋友們,請乘理想之馬,揮鞭就此起程吧!
喜歡今天的文章,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 “在看” ,并轉發給更多人看。
| 聲明:來源:知否大叔(ID:)。作者:知否大叔,80后自由寫作人。三觀比五官正,眼界比目光更寬廣;沒見過你,但比誰都懂你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