沂蒙地區的結婚老習俗,現已都移風易俗
一、提親。媒人提親也叫“說媒”。提親后,雙方父母相互了解,然后請陰陽先生或瞽目先生查過男女雙方屬相不犯“大斷”、五行推算命里和宮里相合之后,男方擇吉日請媒人去女方家“傳柬”,俗稱“送書子”,即為定婚。由于男尊女卑、男女有別等封建禮教的束縛,故婚前男女不得見面,全由父母包辦。男女婚配“聽天由命”。故有“嫁雞隨雞,嫁狗隨狗”之說。
二、送書子。也叫“定親”。雙方確定聯姻后,男方備好“定親禮”(衣料、首飾、現金等)饋贈女方。并在“書子”上寫明男女年齡、家長和媒人姓名等,雙方各持一份,作為聯姻依據。亦稱“傳柬”或“過紅”。
三、送日子。根據男女雙方的命相,查定結婚日期,通知女方,即為“送日子”。將新娘的冠笄、坐帳、上下轎的面向、男女“送客”的屬相等事宜皆書其上,雙方分別通知親友。親友便以禮品相贈,男方稱“送禮”,女方稱“送填箱”。
四、結婚。俗稱“娶媳婦”。結婚前兩天,男方請二人抬食盒及新娘穿用的衣料等送與女方家中,叫做“下催妝”。以示結婚日期將到,要按時發嫁。婚日,男方張貼婚聯和“雙喜”,置辦宴席。新娘發嫁有盡早之俗,一般有兩名男“送客”,俗稱“大客”和一名陪女客,又稱“看轎的”或“稱車的”,新娘穿嫁衣、戴花冠,頭臉蓋著“蒙頭紅”,按當日喜神方位落轎后,由男方請的兩名嫁女客,取走轎中的花匣、包袱等,向新娘袖中裝“栗子、棗”,再將一些栗子棗撒向花轎周圍,然后新郎至轎前作一揖,隨即由嫁女客扶新娘步入家門,稱之“領紅”,也叫“過門”。新郎新娘至天地神牌位前,一拜天地,二拜父母,三相互對拜,四拜親朋,然后入洞房。接著是“鬧房”,晚上新郎新娘同吃“寬心面”,喝“合婚酒”。次日早,先參拜公婆,再拜見近族長輩,早飯后去祖林上墳。三日早,由嫁女客為新娘“開臉”。后,即按雙方商定日期,搬新娘回娘家。在娘家期限不得超過婚后在婆家的時間。以后女方家每年搬三次,分別是農歷二月二搬,清明節前送,六月六搬,七月七前送,十月初一搬,“冬至”前送。連續三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