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日報
處處是景時時可游全面開花
龍泉:全域旅游別樣紅
鄉村振興不是夢
浙江龍泉自古人文昌盛,它因“青瓷之都、寶劍之邦”而聲名在外,又因江南之巔、綠水青山而備受游人青睞。
近年來,龍泉市把旅游業作為第一戰略支柱產業,圍繞生態、青瓷、寶劍三張“金名片”,一方面大力推進青瓷小鎮、寶劍小鎮、大窯龍泉窯遺址公園等項目建設,一方面積極策劃活動,培育豐富多元的旅游產品,更通過農旅融合、文旅融合、體旅融合等方式,將龍泉特色資源轉化為可分享的旅游資源,從而實現富民惠民。
旅游市場旺不旺?一組數據最有說服力!今年1~9月份,龍泉接待游客646.89萬人次,實現旅游收入49.01億元,同比增幅分別為22.27%和46.78%,來到龍泉的游客人均花費同比增長了20.04%。
“我們把縣域3059平方公里作為一個‘大花園’來打造,集中精力培育新引擎,做好生態+旅游+文化的文章。”龍泉市委主要領導說,龍泉正不斷把生態優勢、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、競爭優勢。
變短板為長處化普通為神奇
打造鄉村旅游樣板產品
冬日里,置身于鳳陽山麓,極目遠眺,群峰綿延,放眼面前,阡陌縱橫,更有色彩斑斕的多彩森林體系、綠意盎然的精品茶園、果香四溢的水果基地……鑲嵌其間,錯落有致。
這里是龍泉市蘭巨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園區,也是麗水首個成功申報國家3A級旅游景區的農業觀光園。
沿著園區里一條4.8公里長的綠道騎行移步換景,超高顏值的園區休閑中心躍然眼前,北邊是觀星露營基地,東邊是房車露營基地,西邊草坪上露營帳篷、露天電影、燒烤等設施一應俱全。
體驗鄉村生活,尋味鄉愁鄉韻,是時下游客的熱門選擇。該園區傾力打造的“基地+景點+產業”農旅融合模式,四季吸引著游人前來觀光、采摘、休閑。
與之相隔20公里開外的是今年龍泉的另一個新晉的“網紅”旅游目的地——黃南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。
今年,這里的村民玩起了“現代農業+創意稻田”的創意:夏秋季節用彩色水稻“繪”出“青瓷”“帆船”“龍泉”等大型特色圖案及字樣;春季則輪種油菜花,游客可以愜意騎行景區自行車環游觀賞和體驗,僅花兒盛開的20余天里,就迎來5萬多人次的游客。
“園區景區化,農旅一體化”,近年來,龍泉圍繞農業產業與“山、水、景”融為一體的總體布局,將一個個農業精品園串珠成線,編織成配套設施齊備、多位一體的旅游景區,實現農產品向旅游地商品升級,設施農業向景觀農業轉型。
好生態加美麗業態,通過一系列的精心打造,原本山區普普通通的農業園區嬗變成為了游人趨之若鶩的風景區。
據統計,龍泉現已建成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35個。今年1~8月,實現新增農產品旅游地商品轉化47個,農產品旅游地商品營銷額3.85億元。
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而振興鄉村“一個都不能少”。打造鄉村旅游樣板產品,激活美麗經濟,龍泉的探索沒有止步于田野。
龍泉境內擁有千米以上的山峰700余座,尤其是海拔1929米的鳳陽山黃茅尖更是江浙滬皖第一高峰,是實實在在的江南之巔。
路遠山高、密林深澗,風景獨好卻也令大多數觀光游客望而卻步。
2016年起,龍泉通過舉辦“江南之巔天空越野賽”,開辟了一條“千八線”賽事旅游新路線,并陸續修復了寨背、邊籬、擔瓷等古道,打造了以“文化和健康”為主題的古道運動品牌,借此在全國驢友中快速擴大影響力,吸引了一大批運動愛好者。
如今,“江南之巔天空賽”已經成為一塊赫赫有名的體育賽事品牌。而古道沿線村民也隨之爭相辦起農家樂民宿,在家門口吃上“體旅融合飯”,日子越過越紅火。
打造和推廣鄉村旅游是一項民生工程,農民直接參與并從中受益。以越野賽為依托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的打造,將山高路遠、林密澗深等短板轉化為了特色和優勢,推動了偏遠山鄉的旅游業態蛻變升級。
循海絲路拓市場打劍瓷牌聚客源
推動美麗鄉村全面振興
長久以來,作為全省的綠色生態“后花園”,地處浙西南的麗水要發展旅游,各縣(市、區)往往都把主要的客源地瞄準杭州、上海、南京等北部相對發達的大城市。華東市場雖廣,可之于麗水西南部的龍泉而言,交通仍舊是一大短板,因為從上海、杭州發車的旅游大巴到龍泉要走超過4個小時。
另辟蹊徑開拓旅游市場,推動美麗鄉村全面振興,龍泉通過“接軌海西區,對接武夷山”,走出了一條和麗水其他縣(區)完全不一樣的路子。
武夷山和龍泉都是‘海上絲綢之路’的起點城市之一,一個是茶之路,一個是瓷之源。兩地地緣相近,人文相親。加上武夷山市距龍泉僅1個多小時車程,通過開展旅游合作,把武夷山的客源引到龍泉來,大大提高了龍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。
而隨著龍泉在旅游市場中形象和地位的確立,龍泉借機策劃活動來推動實現假日游向常態游的轉變。
“我們先后策劃了多場‘萬人游龍泉’活動,今年7月21日~11月15日,不到四個月的時間,就有名游客從武夷山到龍泉過夜游。這還不包括國慶長假期間的游客。”龍泉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。
深入挖掘青瓷文化,打造美麗鄉村的拳頭旅游產品。龍泉組織青瓷燒制藝人成立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制技藝研究會,并結合全域旅游發展,全年策劃組織了19場以“不滅窯火”為主題的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制技藝活動。點火、開窯、搶瓷、拍賣……游客月月可體驗。
不僅如此,依托多樣的山地氣候和深厚文化底蘊,龍泉還推出了龍泉山避暑、寶溪龍窯探秘、住龍鎮觀瀑、蘭巨長壽村養生等多條精品療休養線路,以“串線游”形式積極引客,把龍泉打造成長三角和海西區具有影響力的療休養和旅游目的地。
萬人花海旗袍秀、洲際小姐選美大賽、端午龍舟賽等,新意百出、月月不間斷的鄉村節慶讓游客流連忘返。
“月月有活動,活動有主題,圍繞旅游轉,游客可參與。”鄉村的游客接待能力有限,通過不同的活動,不僅有效地分流了游客,還提高游客體驗的品質。因此,雖然每個景點的人數降了,但龍泉整體的游客數卻是明顯上升了。據統計,今年1~8月,龍泉共接待療休養游客人。
大山之間,變化悄然開始。如今,通過“牽手世遺·萬人游龍泉”“武夷山-龍泉串線游”、世界麗水人大會龍泉分會場暨第十屆龍泉青瓷·龍泉寶劍文化旅游節等精彩的文化旅游活動,龍泉旅游市場持續火熱、氛圍濃厚。當地重點謀劃打造的上垟——寶溪區塊“省級旅游度假區”風生水起,成為該旅游市場又一“黃金旅游線”。眼見鄉村振興未來可期,在外創業的龍泉人也紛紛回到鄉村開辦農家樂民宿,投身再造魅力故鄉的熱潮。
聚合力凝共識
謀共建求共享
倡導“旅游發展共同體”
12月2日,大窯龍泉窯遺址成功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,龍泉全域旅游再添金字招牌。放眼未來,龍泉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走高品質全域旅游道路步履堅定。
近年來,龍泉一方面把市域3059平方公里作為一個“大花園”來謀劃,深度挖掘歷史人文底蘊,以景區的標準、花園的品質、文化的融入,統籌聯創“美麗市區+美麗城鎮+美麗鄉村+美麗山川+美麗田園+美麗公路”,打造“村在景中、路在綠中、房在園中、人在花中”的花園美景,打造串珠成鏈的美麗城鄉風景線、經濟線。
另一方面,以“鄉村大花園”創建為目標,緊扣“三美融合、主客共享”的主題,全力推進青瓷小鎮、寶劍小鎮、氧吧長壽小鎮、越野小鎮等一批富有文化內涵的特色小鎮建設,完成寶溪景區創4A工作,打造了住龍鎮住溪村、小梅鎮黃南村等一批A級景區村。縱深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,重視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,打造有故事的小鎮、有記憶的街區、有鄉愁的村莊。
同時,加強區域旅游資源整合與精品線路設計,積極申報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,突出核心景區建設,深度推進農旅、文旅、體旅融合發展,注重精耕細作,深入打造文化旅游體驗產品,以高品質旅游留住游客腳步,推動旅游從觀光游向深度游、假日游向常態游、過路游向過夜游、單景游向全域游的“四大”轉變。以全域旅游推動生態服務業提速,建設綠色生態型服務業強縣(市)。
內練武功,外強吆喝。全力拓展旅游市場,龍泉還積極順應“互聯網+”大趨勢,完善提升智慧旅游平臺,打造集宣傳營銷、旅游攻略、電子商務為一體的“龍泉站”,全面構建網上龍泉旅游集散中心,讓游客能夠“一站(網)游龍泉”。
著力提升旅游品質。龍泉堅持企業幫扶和市場管理“兩手抓”。一方面,深入實施旅游標準化、特色化工作,建立高效的旅游投訴處置機制,強化旅游人才培養和提升,全面提升龍泉旅游行業水平和服務質量。一方面堅持外引內聯,以更加優惠的政策、更加貼心的服務,扶持做大做強一批涉旅行業領軍企業。
全力凝聚旅游發展合力。龍泉以“招游引客”為抓手,協同各鄉鎮(街道)積極打造人氣景區(景點)、文化旅游產品,推動市內外游客到當地景點、民宿及特色旅游點消費,集聚旅游人氣,打響“江浙之巔劍瓷龍泉”旅游核心品牌,同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,今年前三季度,龍泉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,同比增長10.1%,農村收入增幅連續三個季度位居麗水第一位。
此外,當地還以“生態+”“文化+”“旅游+”等創新實踐,推動各行各業都成為旅游環境的建設者、旅游產品的生產者和旅游服務的提供者,積極構建“人人參與,主客共享”的開放、共享機制,爭當綠色崛起實踐樣板。